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全镇广大党员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三角镇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力量,7月1日上午,三角镇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镇党委书记李凯航讲授主题党课,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家浩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设主会场和分会场,镇全体党政领导班子、“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代表、各机关事业单位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新接收预备党员代表等共约100人在主会场参加大会。各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通过视频直播在分会场参会。
五十年初心如磐,半世纪砥砺前行。今年,我镇共有45名老党员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会上,李凯航为“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代表颁发了纪念章。小小的纪念章,镌刻着老党员们为党奋斗的忠诚与荣光。
镇党委副书记梁庆明、宋宇辉、刘志康分别为获得庆七一“奋进百千万 青年话担当”演讲比赛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和获得庆七一“红心永向党 奋进百千万”文艺汇演一、二、三等奖的党组织代表颁奖。
随后,李凯航带领新接收预备党员代表进行入党宣誓。
会上,“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代表苏燕珍深情回顾了在党五十年的峥嵘岁月,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在岗位上忠诚于党、为民服务的奋斗故事。
新接收预备党员代表杨钧华立足工作职责,从铸就政治品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廉洁之风方面谈使命担当,表示将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作出更大贡献。
李凯航结合三角建设历程和发展实际,围绕作风建设讲授主题党课,并提出四点意见:
一、回望百年党史中的作风建设历程,从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
党的作风建设史,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是一部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发展史。回顾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风建设经历了奠基与觉醒、探索与实践、革新与突破、深化与升华四个阶段,始终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二、清醒认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在风险挑战中校准前行坐标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凸显,必须以硬作风、实作风、严作风、优作风破解难题,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创新局面。
三、牢牢把握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守正创新中锤炼政治品格
筑牢思想堤坝,锻造政治过硬的思想作风。要加强理论武装,永葆政治忠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深化学习教育,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改进作风、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功夫,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锤炼实干本领,打造严实快新的工作作风。突出“要求严”,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折不扣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为科学决策提供专业支撑;普通党员要在重点任务中亮身份、作贡献。突出“成效实”,做决策前深入调研,抓工作时遵循规律,报业绩时实事求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突出“执行快”,对上级部署闻令而动,对紧急任务“不过夜”,对常规工作 “不拖延”,对复杂问题 “不回避”。突出“思路新”,围绕“百千万工程”、“七个一”项目、数字化转型等发展课题,以思想破冰引领实践突破,充分体现三角特色。
严守纪律规矩,涵养清正廉洁的纪律作风。党员干部要强化自我警醒和自我约束,严守廉洁纪律和廉洁规矩,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敢做“透明人”,不做“两面人”。
四、坚持不懈以作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彰显新时代使命担当
以作风建设成效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坚持党建引领,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动员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把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得省级批复的契机,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打造美丽三角。巩固治水成效,扎实推进水岸同治,用好三人根艇赛、趣味游泳活动、新涌亮灯仪式等活动载体展现河道治理成果。
以作风建设成效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牢记将三角打造成为幸运时时彩先进制造业重要一极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镇的使命和重任,加快建设幸运时时彩(中国)开奖记录查询站 新材料产业园,推动高平化工园区复核扩区。加快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级,打造“三角生鱼产业超级IP”,讲好“中国生鱼之乡”故事。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一湖两山三江”生态旅游格局,谋划推动25公里生态廊道建设,擦亮三角生态环境名片。
以作风建设成效践行为民宗旨。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依托三角医院新门诊大楼构建医疗养老体系。加快南三公路(三角至黄圃段)二期工程、东部外环高速等干线公路建设。办好教育、医疗、交通、儿童公园升级改造等民生实事。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本土非遗、红色历史等文化与产业、旅游融合发展。
以作风建设成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头雁”队伍建设,培养、选用好村(社区)后备力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借鉴“田长制”、建立流动摊贩摆卖点等成功经验,以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