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时时彩

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幸运时时彩 >政务公开 > 消费知识

小心野生蘑菇中毒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5-23 分享:

  近期,野生蘑菇正处于生长旺盛期,山林郊野中形态各异的蘑菇容易吸引采摘者。然而,看似美味的野生蘑菇背后潜藏着致命风险。为避免悲剧发生,现就野生蘑菇中毒风险提醒如下:

  一、风险警示:误食毒蘑菇致死率居高不下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共记录了蘑菇中毒事件653起,占食源性中毒事件的21.87%(653/2986);毒蘑菇中毒病例3229例,占食源性中毒病例的4.33%(3229/74586);毒蘑菇中毒死亡710例,占食源性中毒死亡事件的54.20%(710/1310)。毒蘑菇常与可食用品种混杂生长,普通人难以准确辨别,因此,呼吁广大群众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二、认识误区:这些判断方法并不可靠

  (一)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误!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白毒伞等剧毒蘑菇通体纯白,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其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二)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误!大部分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欢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三)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误!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四)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有毒。

  错误!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虫、生蛆。

  (五)高温可解除一切毒蘑菇的毒性。

  错误!鹅膏毒素耐120℃高温。

  三、中毒症状:潜伏期长更危险

  中毒类型包含胃肠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肝脏损伤型(如鹅膏菌中毒)最为凶险,黄金救治期仅6小时,超过24小时未治疗,死亡率超50%。

  (一)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

  (二)神经精神型。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等症状,预后可良好。

  (三)肝脏损伤型。该型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假愈期”,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肝脏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经积极治疗,约2-3周渐趋恢复。但部分病例呈爆发性进程,可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四)溶血型。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此型还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五)光敏性皮炎型。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

  四、预防守则:生命不可“试错”

  (一)不采摘。林区、公园、小区绿化带的野生蘑菇均存在风险。

  (二)不购买。拒绝流动摊贩销售的“野生”“土法鉴别”蘑菇。

  (三)不食用。传统烹饪无法去除毒素,勿轻信“祖传辨识经验”。

  (四)加强宣传。餐饮服务单位、学校、社区等单位应加强对毒蘑菇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五、紧急处理:分秒必争

  (一)催吐。应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快催吐。

  (二)立即就医。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诊断治疗。

  (三)特别提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食品安全无小事,为了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请对野生蘑菇保持敬畏之心,切勿以身试“毒”!